Return to site

為什麼我們總是對經濟形勢後知後覺?

September 12, 2023

 

經濟之所以難以預測,在於所謂的趨勢,實際上是群體行為所自我強化的產物。而群體行為,有聰明人,也有烏合之眾的後知後覺。經濟不是簡單的數字,而是無數的個體行為和群體事件所串聯起來的最終成果。

由於階層的固化,我們身邊,或是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圈子,身邊大概率是和自己一樣,處於同一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的人,因此我們的投資決策,包括做什么生意和想法,受到周邊環境巨大的影響。往往並非我們的獨立思維和觀點,實際上只不過是周圍親戚,家長意志的再強化而已。

這也是為何我們總是對經濟形勢後知後覺的重要原因:
依靠感覺認知,而非思考底層邏輯和數據事實。
1)感覺認知:無法分清辨別何為感受/感覺,也無法通過有效總結個例來提煉出有價值的觀點。
2)底層邏輯:缺乏對常識和邏輯知識的學習,最終浮於表面,只會依賴於1做出分析和決策,而非依賴於邏輯,常識做出分析和決策。
3)數據事實:任何結論都可被證偽,投資和交易的本質正是不斷建立假說,建立假設,不斷證偽和推翻的過程,而這中間的重要節點,正是:數據/事實/信號等。普通人僅僅依據1)做出判斷,而非將123之間做出有效鏈接和反复論證。最重要的是,大多數人不理解數字本身的含義。
4)正論反論合論。這部分會在星球社群中做探討,這是非常高級的思維技巧。

當老百姓真切意識到”經濟不好”,這件事情,實際上經濟已經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而之所以大部分人對於經濟走勢有明顯”鈍感”的原因在於,絕大部分人用於感知經濟現狀的無非是”有無失業”,”薪資有無增長”,”生意好不好做”,和”周圍人怎麼樣”,或是”聽某個老闆XXX”,當老百姓做出這樣的判斷時,應該思考以上的123要素,進行更加細緻的思考,甄別和判斷。

絕大多數人並非通過數據和邏輯獲取經濟的真相,這也是為何當經濟真正衝擊到絕大多數人的時候,最佳的資產配置時機已過,一切已成定局。

這也是為何跨越階層艱難的原因,這裡從經濟結構來說明:
1)在經濟擴張的時候,資產性的投資報酬遠高於出賣勞動力所獲得的薪資報酬。對於家境殷實的人來說,即便在經常性做錯投資決策的情況下,腦殘買房和買股票仍然能夠實現資產的膨脹和獲利。而用盡一生力量從山村出來985211的年輕人,無法通過線性的薪資收入增長和這些階層抗衡。
2)在經濟陷入高利率緊縮的時候,大量的資產價格在縮水,銀行系統進入經常性的壞賬和呆賬。對於槓桿過多激進的富人階層,這樣的投資環境是致命的。因為資產荒,所以資產的獲利預期縮減,再者是投資環境惡化,隱形和顯性成本增加。通脹飆升也帶來了債券等固定收益產品的艱難。如果融資困難,很難預期生意所帶來的利潤和收入會增加。
對於絕大部分中產來說,在收縮的經濟環境下,基本上加薪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能夠維持一份體面的工作不被減薪裁員已是萬幸。
3)階層跨越往往意味著正確使用金融槓桿,那麼槓桿本身是一把雙刃劍。這決定了,金融槓桿需要順週期使用,而非逆週期使用。絕大部分人的困境在於認知水平所限,無法理解金融產品(股票/期權/房產/信用卡)等正確的使用方式。要么在錯誤的周期下盲目激進增加槓桿,要么索性是用錯槓桿在錯誤的資產類別。

絕大部分我所接觸的投資者是難以理解金融槓桿的應用方法的。
而在通縮和衰退的經濟環境下,金融槓桿往往會成為自我毀滅的加速器。往往槓桿和現金流之間正確的配比才是階層飛躍的關鍵。

金融槓桿用的好,全身而退,就是李+乘
金融槓桿用的差,最後一棒也要拿,那就是皮帶哥。
對於普通人來說,最大的槓桿其實是認知水平。

提高了認知水平,那就會有所犧牲,這意味著你會和絕大多數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思維和行為模式,這意味著你將會孤獨,而且和周圍人產生觀念衝突。他人將去反复質疑,挑戰你的決策和行為模式,直到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為止。

於是你成為了養雞場的那隻走山雞,當其他的小伙伴成為麥樂雞的時候,你已經成為了山上野雞最靚的仔。

所以說,孤獨並不是錯誤。
孤獨是邁向突破的必經之路,一個人只有習慣,並且適應這樣的孤獨,才能夠從中提煉出真正有益的思考和決策。而我們並非維繫粗淺表面關係的酒肉朋友,而是在生活中展現出自己的能力(價值/資源交換/利益等),以獲得更高層級的認可和吸引真正有價值的長期關係。

因此,在我看來,當經濟形勢有挑戰的時候,往往是最應該沉下心來全方面提升自己認知水平的時候,這意味著要將過去二三十年來的認知系統和範式(paradigm )做全面的升級和更新。

如果不做好這樣的準備,一個人有限的壽命,最多經歷3個經濟周期,一個人只要抓住一次經濟周期的機會,就能夠翻身,跑贏其他的烏合之眾。

小屁孩的時候,錢不在你手上,你然並卵。
成人的時候,錢在你手上,你天天聽別人吹逼或是KTV,你虧成狗。
難道你要等你快退休的時候,冒著虧掉棺材本的風險,才想到來升級你的認知水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