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少数读者可能会觉得我偏激,或是我的思考过于超前,毕竟作为投资者,我们尝试所做的,就是思考,并且通过现实去想象,去预判未来的大方向和趋势。
正因如此,和公众的意见(trending bias) 背道而驰,是我思想的常态。顶层的精英,形成并利用底层的群体所形成的意识形态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全球统治者的共识和101手册。我们永远要记住,意识形态是煽动冲突,引发仇恨和战争的有效工具。
在多家媒体访问里,我是最早提到中美关系将恶化,甚至将逐步脱钩。现状是,我们正在面对美中剧烈的脱钩。
同时我也是最早的一批提到俄乌战争将爆发,美联储将犯下错误,银行业危机将爆发观点的财经作者。
当然我也认为没有一个完美的金融体系和制度,我们只能够尽可能制衡绝对的权力,同时将这个系统尽可能地纠偏,直到有一天能够无限逼近一个乌托邦,人类的文明发展路径从来不是简单地从0到1,或是从左到右。每当文明的度量计从极左到极右,或是从极右到极左,都会有全球性的悲剧和浩劫诞生。
所谓文明,本质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摆动,并且在各种族群,思潮中寻找一个良性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然而这个最大公约数,并非是存在于有利于金融或是科技相关的行业中,健全而富有活力的经济制度,应该灵活运用监管的力量,让创新有法可依,并且有效限制住房地产或是金融行业获取无限杠杆的巨大优势,当法令或是政策被华尔街等利益集团所渗透,利用。我们会发现其余的行业(餐饮,服务等)只不过在赚取金融和科技行业的一点可怜的剩余价值。
这种分配极其不公平的机制导致了社会内生矛盾的激增,不断飙升的物价/房价以及资产价格也反过来压抑了年轻人的生育或是婚姻欲望,加强了发达经济体的老龄化模式,有产阶级的资产可以迅速膨胀,而对年轻人来说,连温饱都成问题,更何况第一桶金,更加是难以想象的。
全球资本市场的利率传导模式:
下图为从左到右(意识形态)的经济学流派梳理:
当现代央行滥用后凯恩斯主义,这对全球化的经济秩序带来了以下恶果:
- 经济现实和股市价格在08年后往往出现背离。
- 产业结构收益不均等,利润结构差异巨大。
- 全球出现极度贫富差距悬殊,
- 金融殖民以及行业垄断巨头
- 美元霸权强制输出通胀,经济体必须承受美元系统的脆弱性
- 社会阶层M型化,中产阶层事实上承担了社会系统中庞大而又沉重的税赋(社会债务)
- 财富集中在少数阶层手中,而这些阶层之间开始出现剧烈的斗争(以中下层的集体利益作为筹码)
俄乌战争的爆发,从表面上看是某丁个人的战争意志,事实上背后有着全球极右VS极左的社会情绪的支持。这样的极端情绪,往往会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总爆发。
白衣之怒,无非就是经济不好,或是蛋糕分配不均的事儿。
极端的社会情绪和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对于现状的不满,也是面对全球总体经济进入发展停滞以及财富分配不公的愤怒。而这些愤怒,背后QE和全球货币政策的滥用可以说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后凯恩斯时期的货币政策有如下的功能:
1)动用货币工具见效快,无需进行结构性改革。
2)遵从1)的逻辑,利益集团以及得利者无需牺牲利益。
3)以通胀,就业率作为引导,可以忽视行业之间的利润率以及社会产品/服务的边际成本(物价以及购买力要素)。
4)全球化作为重要基础设施,可以最大化产业链上游利益并实现美元转嫁金融风险和通胀要素的功能。
5)21世纪以来的经济世界秩序事实上是全球化为表,后凯恩斯主义为里。
当然凯恩斯作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不应该背上后人所有的锅。他的经济研究理论的学术成果,可以说在经济学理论中有如牛顿一样的地位。但后世的后凯恩斯主义学者,逐步走入象牙塔,脱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央行对于资产价格的影响作用,都使得货币政策沦为极其方便的利益输送工具。
即便某些货币政策工具本质是中性的,但由于执政者在政策上的区别对待,滥发货币和流动性最终会过快过多提升某类产业的价值,比如金融和科技行业,由于预期利润高,资产价格升幅快,自然不缺钱。然而市场的运营同时需要不同产业的支持,这也会导致资金一股脑流向一边,而另外一边比如服务,教育等重要产业就会面临缺钱,甚至是利润边际减少的作用。
我相信这些副作用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始料未及的,因为他们并未实地参与系统调研。
最终所有的货币政策都将沦为“流动性补充工具”,其背后的主导逻辑就是“哪里缺流动性就补哪里”。这种短视的,“治标不治本”的政策如今已经科普至整个西方世界,也成为了不去改革的常用理由。我们看到了英国自脱欧以来的每况愈下以及法国更加普遍的“零元购”,其实更是另一种“韭菜割不动了”的现状。
如果这样的倾向不得到改善,那么畸形的经济体将成为极端情绪的自然温床,我们将面临债务快速增长,流动性面临枯竭的常态。如果这种危险的趋势持续下去,那么俄乌战争不过是一系列总矛盾爆发的前戏而已。最终统治者将面对更为尖锐的阶层矛盾,这将反向逼迫统治集团进行让步,最终在混乱和冲突中形成新的世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