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ite

通貨膨脹的根源

September 2, 2024

 

和教科書所倡導的,完美充分效率的市場不同,現實世界中的市場充斥著偏見以及人性。不完美的人性以及預期的交織推動著金融世界中的價格,而價格包含了一切要素,而定價,同時是我們推導世界格局轉動的關鍵齒輪。

在所有的學科裡,經濟學裡既有科學的總體框架和規律,同時亦存在著難以被預測,由行為所主導的事件,最終這些獨立事件透過自我強化交叉影響並塑造著這個世界,換句話說,這個世界的本貌,也是由這些系列的行為所驅使,主導的。

而在這個詭譎多變的世界中,全球央行根據這些物價和經濟要素的轉變,小心翼翼地統籌並規劃著,小心應對著處於變動的經濟,央行是人類商業社會發展至今的重要產物之一:沒有央行,社會或許無法將這些複雜多變的因子進行有效管理,因為如今的商業行為成為了貫穿全人類文明的血液,這些交易行為構建了人類文明的重要基礎,也是講我們區別於其他生物的重要區別。

記住,最複雜的金融行為,最終都源自於最簡單的動作:買,和賣;借和貸。

 

1. 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當一個經濟體的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時,會導致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需求拉動型通膨通常發生在經濟繁榮時期,消費者和企業的購買力增強,需求增加,但供給卻無法迅速跟上。

2. 成本推動型通膨(輸入型通膨):當生產成本(例如薪資、原物料成本)增加時,生產者往往會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導致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上漲。例如,石油價格上漲會導致運輸、生產等各環節的成本增加,進而引發成本推動型通膨。

3. 貨幣供給增加:根據貨幣主義學派的觀點,通膨是”貨幣現象”,即通膨主要由貨幣供給量的增加所引起。當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例如聯準會或歐洲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應量時,如果沒有相應的經濟成長,就會導致通貨膨脹。

4. 預期通膨:當消費者和企業預期未來價格會持續上漲時,他們往往會提前購買商品和服務,或提高薪資要求,而這種行為本身就會進一步推動價格上漲。

5. 政府政策和財政赤字:政府透過增加支出和債務來刺激經濟時,如果超出了經濟的實際產出能力,就可能引發通膨。財政赤字和債務的成長常常需要透過印發更多的貨幣來解決,這也會導致通膨。

長期系統性通膨的根源:央行的政策以及失誤。

央行助長通膨的方式:

  1. 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QE):央行透過購買政府公債和其他金融資產向金融體系注入大量貨幣。這種政策旨在降低長期利率,增加銀行信貸和流動性,鼓勵投資和消費,但也可能導致貨幣供應過剩,推動物價上漲。
  2. 低利率政策:央行將利率維持在低水平,以鼓勵借貸和消費。然而,長期低利率可能導致過度借貸和資產泡沫,特別是在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如果資產價格過快上漲,消費和生產成本也會隨之增加,引發通膨。
  3. 財政赤字貨幣化:當政府面臨大規模財政赤字時,央行可能會透過直接或間接購買政府公債來為政府融資,相當於印鈔票。如果這種操作持續且沒有相應的經濟成長支持,可能導致通膨失控。
  4. 通膨預期管理不當:如果央行的政策不夠明確或前後不一致,可能會導致市場對未來通膨的預期上升。這會引發工資和物價的上漲,進而助長通膨。

本世紀央行所散播的最大謊言:央行不會造成通膨,央行是馴服通膨惡龍的勇士。此謊言已經進入倒數計時。

具體案例

1. 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惡性通膨(1921–1923)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面臨巨額戰爭賠款和國內經濟崩潰的情況。為了因應經濟困難,德國央行(Reichsbank)透過大規模印鈔票來為政府債務融資。結果,貨幣供應量大幅增加,導致惡性通膨。物價上漲速度迅猛,貨幣迅速貶值,最終導致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崩潰。這時期的通膨嚴重到買一塊麵包都需要一大堆鈔票的程度。

2. 津巴布韋的惡性通貨膨脹(2000年代)
在2000年代,津巴布韋政府為解決經濟危機和財政赤字問題,央行採取了大量印鈔的策略。結果,貨幣供應量迅速增加,但生產和經濟活動並未相應增長,導致惡性通膨。津巴布韋元幾乎完全失去了價值,最後不得不廢棄本國貨幣,轉向使用外幣。

3. 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2008年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Federal Reserve)實施了一系列量化寬鬆政策(QE1、QE2、QE3),為金融市場注入了大量流動性。這些政策的初衷是為了降低長期利率、刺激經濟復甦、降低失業率。雖然短期內達到了預期效果,但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由於市場流動性過剩、股市和房地產市場資產價格上漲,逐漸引發了通膨擔憂,特別是新冠疫情之後,貨幣政策未能及時收緊,進一步助長了通膨。

4. 土耳其的貨幣政策(2018–2023)
在過去幾年,土耳其央行多次大幅降低利率,儘管其通膨率已經很高。土耳其總統艾爾段認為高利率會導致高通膨,反其道而行之,強制推行低利率政策。結果,土耳其里拉大幅貶值,通膨率飆升至數十年來的高點。這種人為幹預的貨幣政策導致了市場對央行獨立性的質疑和對未來通膨的強烈預期,從而進一步助長了通膨。

央行在管理通膨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其政策失誤或操作不當也會助長通膨。例如,透過過度的貨幣供應、低利率政策、財政赤字貨幣化等方式,央行可能引發甚至加劇通膨壓力。

近期包括META CEO小扎在內,越來越多的deep state leeks 已經洩露,讓我們理解到了更黑暗,更為腐朽的美國現實(杜絕二極管思維,堅定認為全球ZF都有corrupt的動機和理由,只不過方法和手段的區別,而這由於制度的不同,但人性之惡是相同的),讓我們拭目以待,聯準會在通膨的十字路口,終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