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ite

美國內部的對立與分裂:深度解析川普和他的關稅政策(1)

November 19, 2024

 

美國的市場經濟週期和意識形態類似,一直是如同時鐘版左右震盪搖擺的,一旦民風過於彪悍(過於far-left或過於far right),這套機制就會糾錯,我認為這次川皇重新回歸的本質,就是美國從極左派回歸到中心(far left towards center)甚至右傾的現象。

但歷史告訴我們,社會形態本質容易容易”矯枉過正”。我們理想中的範式是讓社會意識形態回歸均衡(equilibrium),並且讓意識形態回歸理性和冷靜,但現實是,人性是自我加強的,所以右傾的思潮也會產生自我加強,最終整個美國社會出現的是極左到極右的”震盪期”。

在這套社會制度的模型中,往往選民出於:
1) 對於快速見效的經濟政策的渴望(desire for easy solutions)。
2)對於現況的無法忍受所導致的飲鳩止渴。
3)對手政黨的邏輯和主張必然都是錯誤的,從而導致過去正確的政策出現扭轉失效,造成一連串困擾。
4)承接3)在民選框架下,因為競選的過程中必須凝聚共識,所以中間派沒有太多的生存空間。這也意味著但凡前一任所訂定的政策就需要反,最害怕的就是盲目反,如果沒有理性的政策下,盲目反意味著政策延續性的風險。
5)民主的體制並不意味著完美,更不代表不會被操縱。過去民主黨執政下至今日,美國內部產生了巨大的分裂和對立,川皇的勝選反映了美國社會本質上撕裂的現實,並非由於川皇導致了美國分裂,而是全球化貧富差距懸殊,意識形態分裂對立的美國選出了川皇。

簡單來說,川皇不是因,而是果。

 

意識形態(或是社會共識)將作用於社會本身,塑造該社會的頂層建築。
當下我的憂慮在於,

1)川皇在2025年新任期中犯下矯枉過正的錯誤,將極限施壓作為真實而長期的選項,而非作為談判中重要的一環。極限施壓的終極目的應該是摸清底牌,並且迫使對方上來談判桌,改變形式。

2)關稅(tariff) 的目的在於強迫對方達成更利於自身利益,關稅本身不是目的,盲目依賴關稅補充政府財政是短視的策略。關稅是極大的談判的槓桿,但目的在於”談判”,而非在於關稅搞來的那點錢本身。

3)Bluffing (嚇唬)的終極意義在於”讓你的對手信以為真你真的要這麼做”,而不是”你真的這麼做了”。這中間有著巧妙的差異。身為談判專家,要明白綁匪隨時能撕票,但也要讓綁匪明白,狙擊手隨時能夠在頭上打一個洞。

4)過去民主黨全球合作的問題在於,亂發錢,貪污腐敗洗錢。用利益捆綁地緣政治形成鬆散無能的政治聯盟。川皇的終極使命在於重塑這項秩序,使得全球盟友出於自身利益和需求積極參與並兌現自身的權責,而非依賴美國本身。這也意味著一段時間的地緣政治震盪期,同樣地,川皇也需要給其盟友堅定的承諾+訊號,並重新訂立政治上的底線。

下圖為關稅的運作機制(以鋼鐵為例):

這張圖表解釋了關稅如何影響商品的最終價格和福利,以下為詳解:
圖表中的關鍵點

價格與關稅的變化

PW:代表沒有關稅時的”世界市場價格”(World Price)。
PW + Tariff:是加上關稅後商品的新價格。這顯示關稅提高了進口商品的成本,導致市場上的總價格上漲。

2. 市場供應與需求:

Domestic Supply of Steel(本國鋼鐵供應):表示國內鋼鐵生產者能夠以不同價格提供的數量。價格越高,本國生產者願意提供的數量越多。

Domestic Demand(國內需求):表示國內消費者在不同價格下願意購買的鋼鐵數量。價格越高,消費者購買的數量越少。

World Supply of Steel(全球鋼鐵供應):這是世界市場提供的鋼鐵數量,以較低的價格 PW 供應。

關稅對經濟所帶來的影響
1. 鋼鐵價格上漲所導致的變化:

a. 關稅將市場價格從 PW 提高到 PW + Tariff。
b. 國內消費者因為物價上漲,會減少鋼鐵的消費數量,市場需求下降。

2. 國內生產者的受益:
由於價格上漲,國內鋼鐵生產者增加了供應(從 Q2 增加到 Q5)。他們能獲得更高的收益,因為價格更高。

3. 消費者的損失:

a. 價格提高後,消費者購買的鋼鐵量減少了(從 Q3 減少到 Q4)。
b. 消費者需要為每單位商品支付較高的價格,有些消費者因價格過高而不再購買。

4. 政府從關稅中獲得的利益:
政府透過關稅獲得了一部分收入(由關稅區塊表示),因為進口商品的數量減少了。

5. 由於關稅所導致的長期經濟福利的損失(Deadweight Loss):
圖中標示的淺色區域(Deadweight Loss)表示關稅造成的經濟效率損失。
這些區域代表的是:

a. 部分消費者原本願意以世界價格購買商品,但因為價格提高而放棄消費(左側損失區域)。
b. 部分國內生產者以較高的成本生產商品,原本可以更低成本從國外購買(右側損失區域)。

結論為:
關稅的直接效果是提高了消費者手中的商品價格,最終使得進口量大幅縮減。

a. 得益者:國內生產者和政府(因關稅收入)。
b. 受損者:消費者(支付更高價格並減少消費)和整體經濟效率(因為資源分配變差,導致”deadweight loss”) 。
c. 整體上,雖然國內產業可能受到短期保護,但關稅導致的經濟福利損失通常超過其收益。

  1. 貿易戰拼的是經濟的總量和耐受力(消費者對於價格的耐受力)

2. 進口商品的可選擇性(替代商品)

3. 雙方彼此誰進口誰的多,誰就有優勢(買單者優勢)

4. 重點在於,將毛衣戰的對手進口量削減(脫鉤),從而將高關稅所帶來的副作用盡可能減少(確保對方支付的代價比我方所支付的高,並且可控)。

因此,這也導致了,在墨西哥邊境的那些馬甲廠所帶來的商品傾銷(A公司在B國家設廠,轉C地出口規避關稅),這也是為何要堵上貿易戰的漏洞

川皇不得不在多個國家同時加關稅,為的就是規避馬甲型出口傾銷。

從上圖可以看到,從美國電動車進口來說,中國的電動車進口的確實有上升的趨勢,但相比於其他國家生產的電車而言相對有限。

但我們可以看到,墨西哥的出口比例是激增的,這也意味著川皇在墨西哥邊境,對著馬甲傾銷(墨西哥有個蛋EV研發生產能力,在墨西哥生產的EV你猜猜都是哪些品牌的EV?

這也意味著接下來川皇的思路是明確的,用盡全力封堵住墨西哥傾銷的趨勢,並且盡可能加速再工業化+脫鉤,以降低受到關稅影響的進口總量。
至於再工業化,我後續會再發文重點解析美國的再工業化進程為何。